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常识

2022-04-14 18:25:53

来源:贵州省林业局

     一、什么是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

疫源:携带并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陆生野生动物。

疫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
    二、陆生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主要种类
   (一)鸟类(特别是候鸟等迁徙物种和珍稀濒危野生物种)传播的有:1、细菌性传染病:巴氏杆菌病(禽霍乱)、结核、丹毒等。2、病毒性传染病:禽流感、禽痘、鸭瘟、东部马脑炎等。3、衣原体病:禽衣原体病(鸟疫)等。4、立克次氏体病:Q热病等。
   (二)兽类(灵长类、有蹄类、啮齿类、食肉类和翼手类等)传播的有:1、细菌性传染病:鼠疫、猪链球菌病、结核、炭疽等。2、病毒性传染病: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犬瘟热、登革热、艾博拉病毒、SARA等冠状病毒。
   (三)其他可引起野生动物发病或死亡的不明原因的疫病。

三、什么是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

加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就是在疫病传播、扩散环节中,建立起一道前沿哨卡,通过监测,及时发现野生动物疫情,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做出预测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疫情向人类、家禽家畜传播,从而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前沿屏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

四、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包括哪些?

陆生野生动物表现与该物种自然生活、生长过程不相符合的生理、形态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个体猝死、种群大规模死亡或群体死亡;行为异常,如跌倒、头颈部倾斜,头及颈部扭曲、打转、瘫痪、惊厥等。运动异常,如在没有受外伤的情况下,无法正常站立、行走或扇动翅膀等;形态异常,如不明原因的消瘦,组织器官肿胀或变色,开放性溃疡等;生理异常,如口、鼻、耳或肛门流出或清或浊液体,打喷嚏、腹泻、反胃等。

五、陆生野生动物监测的区域是哪些?

有陆生野生动物分布和活动的区域。重点监测的区域包括:

陆生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如集中繁殖地、越冬地、夜栖地、取食地及迁徙中途停歇地等;陆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与人、饲养动物密切接触的区域;曾经发生地重大动物疫情的地区。某种疾病的自然疫源地;陆生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风险较大的边境地区。国家要求监测的其它区域。
    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日常行为规范
   (一)禁止非法猎捕、杀害野生动物;严禁非法销售野生动物及产品。积极举报非法捕杀、贩卖、食用、运输野生动物及产品的行为。
   (二)不干扰、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生活。发现鸟类等野生动物活动异常或不明原因受伤、病危、死亡的情况,做到不捡拾,要及时向当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报告。
   (三)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摒弃“野味滋补”有特殊功效的伪科学、伪健康知识,管住自己的嘴,远离“野味”,树立健康饮食文明新风尚。
   (四)餐饮行业不得将野生动物及产品作为菜肴进行销售,餐馆的名称不得以“野味”字样冠名;客货承运业主要自觉拒运野生动物及产品。
   (五)避免近距离接触一切来历不明的野生动物,以免爆发瘟疫,造成大量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以至大量扑杀野生动物。

七、预防疫病发生的日常措施有哪些?

(一)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对饲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要做好预防免疫,免疫期已过的要主动进行疫苗补免。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定期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二)到人员密集场所,接触禽畜、动物粪便要带口罩和防护手套,要更换衣服,勤洗手,要用流动水及肥皂洗手。
   (三)野外监测野生动物,避免近距离接触,带好口罩。
   (四)发现野生动物异常要主动向林业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报告,不得私自处理。
   (五)认真贯彻执行国境检疫、交通检疫、市场检疫等各项工作,以及时发现并消灭疫源。
   八、消毒有哪些种类?
   消毒是指外界环境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或阻止疫病的发生和蔓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防疫措施,必须高度重视。
   消毒的种类:根据消毒目的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预防性消毒,即在平时未发生疫病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定期消毒。二是临时性消毒,即在发生疫病时对疫区进行紧急消毒。三是终末消毒,即在疫病流行过后或疫源被彻底清除后进行全面大消毒。
    九、怎样消毒?

带好口罩、穿好防护服对野生动物饲养场所进行卫生消毒。消毒药品可选用84消毒液、火碱等。消毒工具可选用消毒壶、喷雾式消毒泵等。
   (一)装卸动物、动物产品的车辆在装前、卸后要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开展消毒工作。
   (二)存放动物的圈舍、动物的屠宰车间,每天坚持清扫、消毒一次。
   (三)对经营畜禽及畜禽产品的场所每天消毒。

    十、应急处理

(一)经现场初检疑似或不能排除疫病因素的突发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应对发生地点实行消毒并采取封控措施。

(二)陆生野生动物尸体和其他被污染的物品应作无害化处理,运送动物尸体和其他被污染的物品应采用密闭、不渗水的容器,装卸前后应做消毒处理。

(三)对病弱的陆生野生动物应及时隔离、救护。

(四)为防止致病因子通过人员、器具或物资向外传播,应对所有与之接触过的人和物品进行消毒。消毒剂可使用10%的漂白剂(0.5%次氯酸盐)、来苏尔、75%的乙醇等。应对离开封锁隔离区域的车辆底部进行消毒。

(五)将动物尸体和其他被污染的物品投入焚化炉或用其他方式烧毁碳化。

(六)掩埋地应远离学校、公共场所、居民住宅区、村庄、动物饲养和屠宰场所、饮用水源地、河流等。

(七)掩埋前应对需掩埋的动物尸体和其他被污染的物品实施焚烧处理。掩埋后需将掩埋土夯实。

(八)掩埋坑底铺2cm生石灰。

(九)动物尸体和其他被污染的物品上层应距地表1,5m以上。

(十)焚烧后的动物尸体和其他被污染的物品表面,以及掩埋后的地表环境应使用有效消毒药喷酒消毒。